6月15-16日,以“因聚而生 为你所能”为主题的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2022举行。期间,华为云生态特别节目《ONE—华为云和TA的朋友们2022》正式上线,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熊勇作为华为云优秀伙伴代表在节目中分享了中软国际与华为云的合作之路,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熊勇
融入云生态是中软国际勾勒第二曲线增长的最短路径
中软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所有中国企业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寻找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时,中软国际看到了云计算市场的潜力,选择在2019年成立了云智能业务集团,确立了“以基石业务为核心,全力打造全栈式云智能业务”的战略方向。
从此“云优先”成为中软国际新阶段发展的标志,中软国际借助云业务开启了连续几年的业务爆发式增长。熊勇总结道,中软国际的发展转型实践充分证明,融入云生态是勾勒企业第二曲线增长的最短路径。
数字时代坚定与华为云携手同行 看中华为云的三个优势
中软国际一直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度选择了与华为同行。从2009年运营商业务开始,到2012年成立合资公司,再到2017年华为云同舟共济、2020年鸿蒙合作,中软国际都得到了华为的资源互补、区域协同。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莫大的机遇之际,中软国际在数字时代依旧坚定与华为云携手同行。熊勇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华为云主要看中华为云的三个优势:技术底蕴深厚、有未来、更值得信赖。
首先,华为云承载华为组织沉淀之大成,秉承了华为30多年技术和创新基因,提供全栈云服务产品与解决方案,对于中软国际这样的长期战略伙伴而言,是一颗定心丸。
其次,华为云一直是市场增速最快的云,华为云逐步成为互联网公司和政企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平台。中软国际相信华为云“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共建智能世界云底座” 的使命未来一定能够达成。
最后,华为云恪守业务边界、安全合规可信,更值得信赖。
中软国际与华为云领域共同助力客户转型升级
熊勇介绍了中软国际与华为云合作分为两个层面,分别围绕云生态打造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展开。
云生态打造方面,在中软国际不但持续三年领跑华为公有云合作伙伴大盘,还要紧随华为云增速,持续做华为云合作伙伴的领跑者。
华为云新生态体系的发布,为伙伴销售能力以及精细化运营提供一系列的专项支持,使得双方目标更加协同、行动更加一致、运作更加高效。中软国际的云战场跟随华为已经遍布全国,并在海外市场开始打造标杆,目前吸引了超过5000家伙伴。
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中软国际基于“共建云上生态,共赢云上未来”的生态理念,同华为和伙伴持续联合创新,打造“上云、管云、云原生”的全栈式云服务平台;提供咨询、集成、迁移、运维等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云管理服务。
熊勇提到,中软国际认为,融入合适自己的技术生态,是不确定性时代的最大确定性。中软国际与华为云通过优势互通互补,提供行业Know-How,帮助政企客户加速转型与创新。目前,华为云与中软国际联手,已经在数字政府、智慧园区、智慧医院、智慧教育、智慧产业园区等领域共同助力客户转型升级,并致力于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首选伙伴。
与华为云一道 “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谈起华为云新伙伴体系,熊勇表示华为云持续加大了对于伙伴的能力建设力度,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伙伴体系。新体系的发布也为伙伴能力提升提供了全系列的计划支持,能够使双方的合作模式更具创新,更值得信赖,更长远,真正践行了与伙伴间互相成就、共享共赢的合作目标。
早在2017年同华为云签订同舟共济战略合作时,中软国际就坚定相信华为云终会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这个相信就演化为对这个业务的力量——即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华为、相信产业,坚决追随华为不动摇。
最后,熊勇代表中软国际表达了与华为云在数字化领域一起奋战的决心。展望下一个十年,中软国际相信长期主义,坚定、坚决、坚持与华为云一道,“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攻坚绽放新十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西部数据首席产品与工程官Ahmed Shihab表示,公司HAMR技术进展顺利,OptiNAND能提供容量优势。HAMR技术物理原理已突破,正进行制造工艺优化。相比希捷10盘片技术,西数11盘片设计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可更快推向市场。OptiNAND结合UltraSMR算法可实现更高单盘容量。公司采取保守策略,注重可靠性,客户已完成相关软件认证。硬盘在数据经济中仍是基础,在视频监控等写密集型应用中具备成本和耐久性优势。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一旦人工智能达到通用智能(AGI)或超级智能(ASI)水平,人类将无法逆转回传统AI。AGI与人类智力相当,ASI则超越人类智慧。由于人类会对此类AI产生依赖,且AGI/ASI具备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全球禁令、内置终止开关或控制措施都难以有效阻止。AI末日论者担心existential风险,而AI加速主义者认为将解决人类问题。唯一可能的逆转机会是AGI/ASI主动选择关闭自己以拯救人类。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