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高性能计算大会2022的活动上,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龚健雅受邀发表了致辞演讲。他表示,武汉高性能计算大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平台,围绕学科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汇聚遥感领域和信息领域两个学科的专家,对齐关键诉求,联合攻关,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龚健雅
遥感是一门信息感知技术,虽然主要用于地学研究,但是它的技术体系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包括信息获取、处理、传输、管理与应用等。因而,只有我们遥感领域的专家和信息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有机协同起来,面向核心技术攻关,才能实现引领世界遥感学科发展的志向和目标。这与今天武汉高性能计算大会2022的主题“算力新高 数创未来”不谋而合。
遥感学科的发展首先要识别产业核心问题,找准研究方向,攻克核心关键技术难题。目前国内遥感学科凝练了六大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无地面控制高精度测图、遥感影像智能识别与解译、定量遥感与碳汇估算、室内导航与室内GIS、无人驾驶系统、水下地形与目标探测等,这些难题不仅与遥感学科相关,也是信息技术的前端问题,和信息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
第一,遥感的核心技术问题均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的核心应用,将关键核心基础设施和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基本要求。因而,我们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无论是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平台、还是遥感相关的应用平台等都要建立在自主创新的软硬件平台基础上,牢牢的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遥感是一种大数据,一颗卫星每天的数据就是几十个TB,目前武汉大学现有的遥感数据就已经达到上十个PB,遥感信息的处理与应用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鲲鹏计算核心技术先进、生态发展完善,已具备大规模应用遥感产业的条件,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基于鲲鹏计算平台开展更多场景的联创,加快应用研究,充分发挥鲲鹏多样性计算优势,加快遥感产业的发展。
第三,将遥感产业的研究与生态发展结合起来,加快遥感应用与计算平台的联合创新,实现遥感学科的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协同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还是要依靠在市场应用的磨合,这样创新突破助力市场实现,市场发展反哺技术研究,推动遥感产业的循环发展。为此,我们与华为昇腾AI团队一起,共同打造了嵌入昇思MindSpore先进技术特性的全球首个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专用框架武汉.LuoJiaNet和业界最大遥感样本库武汉.LuoJiaSET,携手众多产业参与方一起成立了智能遥感开源生态联盟,以加快智能遥感方面的生态构建、应用适配,推进智能遥感的引领发展。
“武汉高性能计算大会2022”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平台,围绕学科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汇聚两个学科的专家,对齐关键诉求,联合攻关,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也鼓励和支持我们年轻人多搞些沙龙和学术研讨,通过跨学科的探讨交流,拓宽眼界与思路,面向产业核心问题,敢于提出我们的想法,探索产业未知,持之以恒的追求我们遥感学科“世界第一”目标与志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人工智能机构与阿里云发布全新大语言模型Qwen-Sea-Lion-v4,专门针对东南亚语言和文化特色进行优化。该模型结合阿里云Qwen3-32B基础模型和大量东南亚地区数据集,在东南亚语言模型评估榜单中位居开源模型首位。模型支持119种语言,能在32GB内存的消费级笔记本上运行,采用字节对编码技术更好处理非拉丁文字,并具备3.2万词元上下文长度,可执行文档级推理和摘要任务。
中科大联合快手等机构推出VR-Thinker技术,首次实现AI视频评判员的"边看边想"能力。该系统通过主动选择关键画面、智能记忆管理和三阶段训练,在视频质量评估准确率上达到75%-82%,特别擅长处理长视频场景,为AI视频生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AI智能体是下一代业务自动化工具,不仅能对话交流,还能执行复杂任务。与ChatGPT聊天机器人不同,它们可在最少人工干预下规划并完成工作。文章介绍了五个高影响力应用:自动化客户服务解决方案、销售CRM管理、合规自动化、招聘筛选与排程、市场情报报告。这些应用都具有重复性工作流程、依赖结构化数据、遵循可预测规则等特点,能够释放员工宝贵时间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
微软研究院发布BitDistill技术,通过三阶段优化将大型语言模型压缩至1.58位精度,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实现10倍内存节省和2.65倍速度提升。该技术包括模型结构稳定化、持续预训练适应和知识蒸馏传承三个关键步骤,解决了模型量化中的性能衰减和规模化问题,为AI模型在资源受限设备上的高效部署提供了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