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开启新征程,各行业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迎来良好开局。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的数字经济,也为千行百业韧性发展带来了全新活力。
面对各行业通过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华为云一直坚持“云云协同”策略,不断探索华为云、华为终端云服务、华为流程IT云协同的创新服务,发挥华为独有的云、网、边、端产业布局和协同优势。同时,华为云与合作伙伴实现协同,将伙伴在行业中的数字化能力作为云服务开放出来,全面助力行业深耕数字化,找寻新的增长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与创新伙伴的深度协同下,华为云和华为终端云服务持续帮助更多企业挑战业务新高度,助力更多中小企业站在更高起点、发挥出敏捷创新的优势,加速商业成功。过去的一年里,通过“云云协同”,华为赋能1000+企业数字化升级,累计与140+企业达成合作,并联接370万+开发者,在电商、金融、零售、游戏、文娱、汽车等行业,携手伙伴及客户共同打造30+个创新方案。

新征程下,华为云如何通过“云云协同”进一步激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增长? 2023年2月19日,经济学家、产业大咖以及千行百业从业者等将齐聚现场,在“华为云&华为终端云服务 创新峰会2023“上围绕“云云协同,释放数字生产力”的主题,探寻推动千行百业稳步回升,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数字活力。
作为第二届“云云协同”创新峰会,本次峰会依旧干货满满、亮点多多。现场将有大咖为互联网创新发展献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同时还将举行多场战略签约及白皮书发布仪式等。
互联网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本次峰会上,华为云将联合伏羲智库发布《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助推互联网创新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定义了互联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架构、作用和意义,详细解读“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如何为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新范式,更好地助力互联网企业“向实、向新、向外”发展。
本次峰会还将揭晓“华为云青竹奖”,该奖项旨在发掘与鼓励千行百业数字化创新路上的优秀实践者与奋斗者,多位业内权威专家和知名公司高层入围该奖项,华为云将为青竹奖获奖者提供技术、市场等全方位的支持,并提供与行业高端圈层交流的机会。
华为云打造的汇聚思想力的顶级IP《桑田岛时间》也将如期而至。本次《桑田岛时间》以“新格局下,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为主题,由华为云携手人民网“人民会客厅”联合打造,云集了包括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微博COO 新浪移动CEO王巍、B站技术委员会主席毛剑、美宜佳CTO代迪、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胡维琦等嘉宾,他们将共同探讨在新环境格局下,企业实现稳健增长,做大做优数字经济产业格局的解决方案与有效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峰会的展区将展现华为云及合作伙伴在助力企业千行百业加快数字化,释放数字生产力的优秀实践成果。另外,华为云“一切皆服务”理念与“云云协同”策略以及企业创新增长的“向实、向新、向外”三大路径等也将集中呈现给现场来宾。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云服务提供商,华为云持续助力千行百业云上创新。在互联网行业,TOP50互联网企业中有85%选择华为云;在金融行业,华为云已服务300+金融客户。在汽车行业,国内TOP30的90%车企,自动驾驶产业链的80%企业选择华为云;在零售行业,华为云已服务10万+零售客户;在制造行业,华为云已服务10+工业企业,帮助2.3万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新格局下,华为云与伙伴将如何激发数字生产力迎接行业新未来?2023年2月19日,“华为云&华为终端云服务 创新峰会2023”我们不见不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阿里云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AI需求增长如此迅猛,以至于服务器部署速度无法跟上客户需求。公司正在对GPU进行配给制,优先满足使用全套阿里云服务的客户需求。过去12个月,阿里巴巴在AI相关基础设施上投入1200亿元人民币,预计三年预算可能超过当前的3800亿元。阿里云智能集团季度营收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34%。
这项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腾讯开发的LaSeR技术,发现了AI在生成答案最后一刻会无意中透露对答案质量的评估。通过观察这个"最后一词效应",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让AI高效进行自我评估的方法,在几乎不增加计算成本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AI的自我验证能力,为构建更可信的AI系统开辟了新路径。
OpenAI为ChatGPT推出"购物研究"新功能,恰逢假期购物季。该功能面向免费和付费用户开放,支持移动端和网页版。用户询问购物问题时,ChatGPT会提供个性化购物助手服务,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用户筛选价格、用途和功能偏好。该功能基于专为购物任务优化的GPT-5 mini版本,从优质网络资源获取产品信息。OpenAI计划推出即时结账功能,允许用户直接在ChatGPT内购买商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的NEO模型颠覆了传统视觉语言AI的设计思路,从模块化拼接转向原生统一架构。仅用3.9亿图文配对数据就实现了与大型模块化系统相媲美的性能,证明了端到端训练的有效性,为AI系统设计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