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与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在科研合作与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合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携手打造校企合作典范。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复旦大学校信息办主任张凯,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副处长章晓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陈坚、院长张卫、党委副书记许薇等,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技术战略部总裁刘新民,新华三集团副总裁孔鹏亮,新华三集团产学研业务部总经理任国丽等出席本次活动。
在签约现场,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表示,微电子学院是发展工科“先行先试”的首个改革试点单位,目前已与国内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系列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的成功转化。此次与新华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希望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技术战略部总裁刘新民表示,高等院校是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是实现产业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华三希望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与复旦大学携手加强前沿技术科研联动,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座谈交流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新华三集团产学研业务部总经理任国丽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陈坚,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技术战略部总裁刘新民共同见签。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新华三集团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正式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启产学研融合创新的新篇章。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左二)
新华三集团产学研业务部总经理任国丽(右二)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陈坚(左一)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技术战略部总裁刘新民(右一)共同见签
本次复旦大学与新华三集团的合作主要覆盖科研合作与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三大方面:
科研合作与技术攻关
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依托双方的优势和专长在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等多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合力创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要科研成果,促进双方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依托双方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在创新技术研发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开放性的新型科研一体化平台,并筹建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产业学院等高端科研平台。此外,双方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孵化,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
复旦大学紧密对接新华三集团在计算、存储、网络、5G、安全、终端等数字产业方面优势,在共同推动智慧校园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共同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资深工程师技术指导等途径,实现人才有序流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目前,新华三集团已经与国内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产-学-研-用”完善的合作模式及产业化闭环,并围绕智能计算、智能网络、网络安全等前沿技术,强化与高校和科研院的技术研发合作,助推前沿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研究和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首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在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新结构、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面向未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将与新华三集团展开多维度合作,促进科研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速产学研融合创新,共筑数字产业发展坚实底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