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中国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3Q1)》,数据显示,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在2023年第一季度以34.5%的份额位居中国以太网交换机市场第一,同时分别以35.7%、37.9%的份额位居中国企业网交换机市场和园区交换机市场第一,强势领跑中国网络市场。
AIGC技术的爆发将激发全行业的创新变革,网络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高速泛在、智能敏捷、绿色低碳等方向演进。新华三集团以“应用驱动网络”为核心理念,深刻洞察未来联接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超前布局新一代网络技术,推进交换机产品不断创新,实现了园区、数据中心、工业的全场景覆盖。本次三冠加冕,足以证明市场对于新华三产品与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
在数据中心:助力极致算力释放
当下,AIGC应用版图不断扩大,算力需求加速释放,数据中心是智算能力的主要载体,也是应用创新的技术高地,GPU之间的参数交互、数据交互都需要高性能、低时延网络设备作为支撑和基础。为此,新华三集团于近日推出新一代数据中心交换机新品S9827系列,作为基于CPO硅光技术打造的首款800G产品,单芯片带宽高达51.2T,支持64个800G端口,吞吐量较400G产品提升8倍,并融合液冷散热设计、智能无损等先进技术,实现智算网络的超宽、低时延和绿色节能。
在智原生、内嵌AI的技术底座之上,新华三集团也推出了新一代智算AI核心交换机S12500G-EF,其支持400G带宽,并可平滑升级800G,同时利用AI承载独创的无损算法,为用户提供超宽、无损的网络新体验。在降低能耗方面,S12500G-EF通过AI实现动态降噪、智能能耗调控,可节约能耗40%,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61%,有效助力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在园区:推动园区网络光速进化
不止在数据中心,云化超宽的需求在园区场景中同样存在。面对智慧园区业务不断发展、应用场景日益多元,新华三集团推出“全光网络3.0解决方案”,实现了场景适应能力、业务保障能力及统一运维能力的升级,可为不同园区量身定制光网络。为满足园区网络的灵活扩展需求,新华三同步推出积木式全光交换机,只需通过简单搭积木式的设备拼接,即可实现一机双网或一机三网,满足内网、外网、设备网按需扩展。此外,全光3.0方案搭配H3C S7500X多业务融合高端交换机,一框融合OLT插卡、以太交换、安全插卡、无线AC插卡,可实现PON、以太全光和传统以太网的统一部署,帮助园区用户节省投资。
在工业:实现OICT跨界融合
在工业领域,工业交换机是支撑工业系统运转的“神经”网络,面对工业设备品类众多、工业协议各异的情况,新华三集团于今年4月推出了工业交换机系列新品,全面融合TSN、SDN技术,并在自研网络操作系统Comware中首次集成工业协议栈,率先打破了横亘在IT、CT、OT之间的坚冰。新品具备超大带宽、灵活组网、智能运维、业务快速开通等特性,可灵活应用于矿山、交通、电力等工业场景,在保障工业网络高速传输的同时,兼顾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工业互联提供更高效、更开放的网络支持。与此同时,新华三推出了“增强以太环网”板卡,可支持高达200G的环网带宽和亚毫秒级切换性能,满足各类智慧园区应用及最严苛的工业制造、轨道交通等网络需求。在部署上,产品可通过“即插即用”零配置模式快速开局,一块板卡即可支持增强以太环网功能,节省人工和软件成本。
AI时代呼啸而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变局与新局,新华三集团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躬身入局,秉持“精耕务实,为时代赋智慧”的理念,持续引领网络技术的迭代和应用,为百行百业客户提供极简交付、智能运维、极致体验的智慧网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Xbench是知名投资机构红杉中国推出一款全新的AI基准测试工具,旨在真实地反映AI的客观能力,其在评估和推动AI系统提升能力上限与技术边界的同时,会重点量化AI系统在真实场景的效用价值,并采用长青评估的机制,去捕捉AI产品的关键突破。
这项研究首次将在线强化学习成功应用于流匹配模型,通过巧妙的ODE到SDE转换和去噪减少策略,显著提升了AI图像生成的精确度和可控性。在复合场景生成、文字渲染等任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AI生成领域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Atlassian总裁Anu Bharadwaj在Transform 2025大会上分享了公司AI智能体规模化的实践经验。她强调,成功部署AI智能体需要营造实验文化,而非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Atlassian通过Rovo Studio平台为各团队提供了构建定制化智能体的环境,创造心理安全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和迭代。公司客户通过该平台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建筑行业客户将路线图创建时间缩短75%。
这篇由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多所知名高校发表的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统一多模态理解与生成模型的最新发展。研究将现有模型分为扩散、自回归和混合三大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图像编码策略的特点,整理了相关数据集和评估基准,并深入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