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苏州城的城市基因,除了诗画写意的江南风骨,更难以忽略印刻在时代发展历史中的开放创新精神。1994年中新两国代表“网师园”会晤绘就苏州工业园区合作蓝图,古城之东的田园风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天际线陡然增高,小桥流水的古典江南风情变成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景象,恍若转眼千年。
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览馆陈列着一张20多年前的手绘图,承载着园区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如今,城市的治理图景早已换作数字化的经纬,好比一座数字世界中用工笔临摹而成的孪生城市画卷。“一屏总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2020年7月投入试运行的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正赋予城市治理决策更多的智慧支撑。
(配图: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锚定航向,支撑苏州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
勇立开放潮头的苏州工业园区交出了一份让世人惊叹的发展答卷:平均每天创造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累计为中国创造超1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8000多亿元的税收,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四连冠”……
“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新格局中,苏州工业园区锚定发展城市新中心的目标航向,积极寻求匹配发展定位的城市治理高效策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管理手段的智慧化,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推动着城市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聚焦全方位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科技化、智慧化水平,2019年11月,园区正式携手华为启动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一期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围绕“固基、强核、融合”的三步战略,通过数据汇聚、智能融合、流程再造、科技赋能,建设集“感知、研判、预警、决策、指挥”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一屏观全貌,一网管全区,让城市管理更高效,城市生活更便利,城市环境更美好,支撑苏州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
数字底座承载智慧应用,打造社会治理新高地
城市治理体系的建设依赖于数据资源共享与指挥协同的彻底与高效。城市每天都会产生海量数据流、指令流在各大部委办局、市区等阡陌纵横的组织架构内上传下达,传递交互。在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数据的感知与收集可以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融合通信等先进技术,打通汇聚园区31个部委办局及相关单位共计43个信息系统数据,构建了事件处置、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交通运行、联动指挥5大版块9个专题态势画像,打造数据畅通的城市智慧治理底座。
(配图:数据治理)
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向,是方便百姓生活,让智慧城市建设可感可享。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通过技术融合、AI赋能,在车辆占道、蓝藻监管等日常普遍的场景中加强落地应用,让广大群众真正体验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共享美好生活。
机动车乱停放一直是困扰城市治理的顽疾。如今,通过AI智能识别禁停区域车辆,第一时间给车主发送短信,提醒并推送附近公共停车场信息。当规定时间内车主未响应,中心会联系执法大队,进行现场行政处理。在智慧管理之下,非接触执法让事件处置更高效,执法更有温度。
(配图:机动车乱停放治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业园区坐拥三大湖,水域面积占三分之一,蓝藻问题严重影响水体环境。如今通过无人机不间断自动巡航,蓝藻AI识别实时捕获异常数据,形成报告并智能分拨到市政、环保等部门,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加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同样,通过无人机夜间巡航和AI识别还能有效发现偷渔现象,提高治理效率,降低处置成本。
(配图:蓝藻治理)
金鸡湖音乐喷泉,是工业园区的一张璀璨的城市名片,许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也成为安全保障的重点场合。中心整合喷泉周边高低点监控资源并赋予AI能力,利用实景标绘技术实时检测人群密度和现场安保力量分布情况,实现大客流场景二三维空间全局态势实时感知,满足医疗、交通、公安等多方联动超融合实景指挥需求。
(配图:金鸡湖音乐喷泉)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生动实践证明,以信息化手段赋能精细化管理,打造全场景智慧的城市智能体是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驱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的有效路径。从此刻,向未来,更加智慧化、数字化、精细化的现代化城市治理画卷,正在姑苏大地上徐徐铺开。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