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研讨会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技术创新策源区临港松江科技城举行。会议旨在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推动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开展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建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平台。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指导,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长三角智慧城区合作发展服务联盟、上海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上海分部、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珍岛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姚大伟发表致辞,他指出“数字技术人才缺失”和“创新试错成本高企”是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两大主要痛点,数字化转型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在供给侧,职业院校参与产业数字化创新的能力被严重低估,人才、设备、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无法充分挖掘利用。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由研究型本科院校专家学者学术指导,协会联盟与产业园区宣贯推广,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供需匹配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载体。“产学研”各方在这一平台载体上汇聚资源,对接需求,落地项目,产出成果,从而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上海市高职高专电子与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贾璐在致辞中表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数字技术创新,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任务。职业教育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就应当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亟需数字科技“领头雁”企业的深度参与。“领头雁”企业应当把职业院校作为生态圈的“特殊”合作伙伴进行孵化培育,深度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让职业院校成为数字技术应用创新的“前沿阵地”和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高地。职业院校也应当以电子与信息类专业为基础,积极融入数字科技“领头雁”企业的生态圈,实现数字化转型。

为了落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职业院校协同创新的重要任务部署,在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国内首个聚焦产教融合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平台正式成立。中国计算机学会上海分部主席白硕、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姚大伟、上海市高职高专电子与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贾璐、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秘书长裘维东、长三角智慧城区合作发展服务联盟副秘书长戴昊、上海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薛酉天、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秘书长王妍共同参与了成立仪式。

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秘书长裘维东介绍,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平台是由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牵头发起,联合长三角智慧城市合作发展服务联盟,中国计算机学会、职业院校、数字科技“领头雁”企业、产业园区等“产学研”各界力量,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需求,打造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技术研讨、生态拓展、项目对接、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的公益性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将在协会联盟和产业园区的全面推动下,通过论坛研讨、行业峰会、项目路演、科研辅导、企业参访等形式,让更多职业院校获得展示协同创新能力的机会,让更多数字科技“领头雁”企业将职业院校作为生态拓展对象,让更多学者专家帮助职业院校提升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判断技术前景和引领技术创新。会上,中国计算机学会上海分部主席白硕作了题为《“产学研”一体推进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的主旨报告。白硕主席重点分析了数字技术发展动力和趋势,数字经济的特点以及社会辐射作用。他指出,数字经济对协同创新有四项新要求,即“侦查火力”增进产学研相互了解,“相互借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持续发力”坚持创新技术孵化与人才培养,“形成合力”促进数字经济创新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职业院校是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的“主角”。会上,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姚大伟以《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题,全面剖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形势与挑战、数字经济对职业教育影响、数字经济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等核心问题。对于数字经济催生数字职业的现象,他提出“数字化+”“+数字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素养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数字化教材开发应用、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强化数字化产业深度融合等六大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要素。

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会上,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介绍了联想集团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师企业实践、“1+X”证书试点、全国性职业大赛举办、职教集团兴办、行业标准制定等多个领域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产业园区既是产教融合的新型载体,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会上,上海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薛酉天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临港松江科技城多年来坚持抢抓先机、招大引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打造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区,导入行业龙头,构筑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坚持科技引领、创新策源,全面提升园区科创指数,搭建功能平台,汇聚产业资源;坚持提升能级、扩大影响,打造产业创新功能平台,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基地。

数字科技“领头雁”企业的数字技术开放生态是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的“驱动器”。会上,珍岛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郎冀升表示,珍岛集团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的智能营销平台,聚合了全网四大生态流量从营销延伸到销售,能够全方位满足不同特征的中小企业需求。平台可以向职业院校开放技术生态,通过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职业院校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夯实基础和培养人才。

在协同创新能力展示环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长三角地区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分别介绍了他们在数字经济协同创新方面的优势、特色和成功案例,发挥样板示范作用,带动广大职业院校“看样学样”加快协同创新步伐。



最后,来自星环科技、珍岛集团、科大讯飞、智慧树的四位嘉宾就“产教融合全面助力数字经济协同创新”主题展开圆桌论坛,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数字技术应用开放生态、产教融合难点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与分享。

中国计算机学会上海分部执委会、监委会领导,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中高职院校领导,电子与信息类专业负责人,经济类专业负责人,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上海市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协会、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上海市电商直播联盟、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上海市汽车服务行业协会等单位领导,珍岛、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星环、深兰、海尔数科、智慧树等产教融合型企业代表150多人参加活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科技泡沫并非世界末日,从经济角度看,泡沫是押注过大导致供过于求。AI泡沫问题复杂在于AI软件开发节奏与数据中心建设周期的时间错配。甲骨文关联数据中心获180亿美元信贷,Meta承诺三年内投入6000亿美元基础设施。麦肯锡调查显示企业虽广泛使用AI但规模有限,多数仍持观望态度。微软CEO表示更担心数据中心空间不足而非芯片短缺,电力需求成为新瓶颈。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earch-R3系统成功解决了大语言模型推理与搜索分离的问题,通过两阶段训练让AI在深度思考过程中直接生成搜索向量。该系统在多个领域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方法,特别是启用推理后性能提升明显,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推理与搜索统一的新范式,展现了从专门化向通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Goodfire.ai研究人员首次发现AI语言模型中记忆和推理功能通过完全独立的神经通路运作。研究显示,移除记忆通路后,模型丧失97%的训练数据复述能力,但逻辑推理能力几乎完全保留。令人意外的是,算术运算与记忆共享神经通路而非推理通路,这可能解释了AI模型在数学方面的困难。该技术未来有望用于移除版权内容或敏感信息而不损害模型核心功能。
这项由ETH苏黎世等机构发表的突破性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优化器选择对AI模型量化性能的重大影响。研究团队发现传统的异常值理论完全失效,并开发了革命性的ABC分解框架来准确预测量化后性能。实验证明Shampoo优化器在量化场景下表现最优,该发现为AI模型的实际部署提供了重要指导,有望让AI技术在资源受限设备上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