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些年提问,「把小程序当成App使用」本身就是一件天方夜谭的问题,好像业务人员不再关注研发工程师是否能够按期交付代码,而是想自己在屏幕上点击几下光标,编程软件就能快速生成无数个页面和应用。
时光荏苒一去不返,如今的低代码产品早都把「拖拉拽快速生成页面与应用」变成了必备的基础功能,「把小程序当成App来使用」也不再是以往那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化万千
当今世界的运转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开始逐渐习惯戴着口罩外出,进入写字楼和商场时提前准备好健康码,吃工作餐时分桌落座,用手机扫码领取包裹或者寄快递,好像除去复杂的游戏和娱乐应用以外,大多数生活相关的事情都能被小程序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多数App的作用已经被小程序稀释了一干二净,除非什么「平台独占」的必备应用,我们都习惯先打开微信搜索看看有没有对应的小程序,但似乎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一定要「下载App」才能使用的应用或者场景了。

大梦想小程序商店的必备榜单
尝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小程序应用商店」,就会发现从「拼多多」到「摩拜单车」,从「去哪儿酒店」到「美团」,无数小程序已经用真实的DAU告诉我们,做一款独立App好像真的不那么必要。
小程序的学习门槛极低,不论你是否有专门的研发背景,都可以借助小程序轻易实现自己的产品梦想。
化零为整
开发者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跨端开发项目,市面上已有的实现方式也非常多,从移动端应用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使用React Native或Flutter快捷的编写出跨端的移动应用,从桌面应用的角度来说,可以使用Electron编写出跨端使用的桌面应用,从小程序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用Taro或kbone这样的框架生成跨客户端的小程序应用。
诚然,相比传统的App开发,开发小程序对于开发者不论从难度还是成本上都显得非常友好,但如果要从小程序开发转型至App开发,我想依然有一定的门槛需要跨越。虽然不论iOS的Swift还是Android的Kotlin,都已经尝试降低门槛了……
如果换一个思路,让我们跳过开发App,直接把小程序变成App ,能成吗?
化整为零
坦白来说,虽然开发App有各种好处,但是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
1.发布需要提交应用商店审核,审核可能忽然被驳回打回;
2.平台分为iOS与Android两派,始终需要克服学习门槛;
3.维护更新成本实在太高……
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或者说FinClip能不能尝试做一些「微小的工作」来解决以上问题呢?
经过了一些尝试和设计后,我们在近期的FIDE中上线了「导出App」的功能,开发者在下载更新IDE版本后,就可以在工具的右上角看到有「导出」按钮的字样。

通过这个「生成App」的功能,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小程序基础之上,快速生成iOS与Android的独立应用,之后则可以在Xcode或Android Studio中对相关资源进行配置优化,随后就可以编译出属于自己的独立App了!
相比于传统的App,基于小程序所设计导出的App还具有如下优点:
1.App不需要更新,因此也不需要提交应用商店审核,只需要在FinClip后台更新发布小程序代码包即可;
2.可以将大多数功能使用小程序实际实现,App中仅保留基本主页(或者完全作为空壳应用);
3.App体积十分小,用户获取与安装十分简单。
FinClip是凡泰极客旗下的核心产品,基于小程序无需下载安装、随需随用、自动升级的特性,构造了面向企业、具备自主管控运行能力的FinClip小程序中心(FinClip Operation Center),赋能企业拥有自己的数字化基建。任何企业的App,均可以通过嵌入FinClipSDK而立刻获得运行小程序的能力;而通过部署FinClip ,即可在运行小程序的同时,建立自己的应用商店、成规模地管理自己的应用生态,按需引入或向外分发内容与服务。
凡泰极客致力于帮助企业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前提下建设自主开放的数字生态,通过其独有的兼容主流互联网小程序技术的企业级云原生移动应用数字引擎为企业数字化提供基础平台。凭借其插件化、嵌入式、轻量而灵活的产品特点及行业领先优势已经赋能银行、证券、政企、电商、航空、园区、零售等多个行业,在无界开放银行、数字券商、监管与合规科技、电子政务、信创等方面形成较有特色的创新应用案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国政府发布新的反勒索软件指导文件,旨在解决供应链安全薄弱环节。该指南与新加坡当局联合制定,帮助组织识别供应链问题并采取实际措施检查供应商安全性。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过去一年处理了204起"国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指南强调选择安全可靠的供应商、加强合同网络安全条款、进行独立审计等措施,以提升供应链韧性和防范网络攻击。
复旦大学团队创建MedQ-Bench基准,首次系统评估AI模型医学影像质量评估能力。研究覆盖五大成像模式,设计感知-推理双层评估体系,意外发现医学专用AI表现不如通用AI。结果显示最佳AI模型准确率仅68.97%,远低于人类专家82.50%,揭示了AI在医学影像质控应用中的现实挑战和改进方向。
OpenAI发布"企业知识"功能,为ChatGPT商业版、企业版和教育版用户提供连接组织数据的能力。该功能集成Slack、SharePoint、Google Drive、Teams和Outlook等应用,但不包含OneDrive。用户需单独验证每个连接器,数据经过加密且不用于训练。与微软365 Copilot的30美元月费相比,ChatGPT商业版仅需25美元,在品牌认知度和价格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石溪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imeSeriesScientist是全球首个端到端AI时间序列分析系统,通过四个AI智能体协同工作,能完全自主完成从数据清理到预测报告的全流程。该系统在八个领域测试中表现卓越,预测误差比传统方法降低10.4%,比其他AI方法降低38.2%,并能生成详尽的可解释报告,将专业级数据分析能力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