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题为“科技赋能双碳 共建零碳未来”的数字双碳高峰论坛暨全国首创双碳城市“绿色大脑”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举行。大会特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中国标准化协会绿色低碳专业委员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业委员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中化创新(北京)科技研究院、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融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通星元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参加,与会嘉宾、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就绿色经济、科技赋能、节能减排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黄立应邀出席。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转型关键期。2021年,中国将“双碳”战略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围绕绿色低碳构建新的产业循环发展体系和发展新格局。
数字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推动“双碳”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逐渐渗透进了生态、能源、金融等各个领域,使得通过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来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为可能。
本次大会上,学界、产界、企业等多方力量的积极加入,使得“双碳”战略落地更进一步,为“产学研用”一体化双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与会各方共同签署了碳中和评价体系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打造了开展双碳城市应用标准、碳中和评价体系、工业碳排放指数、碳足迹、碳普惠等相关课题研究和应用的共创平台。
中国工程院刘天林院士、原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为“碳中和评价体系联合实验室”揭牌。
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新兴产业分会会长肖钢、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黄立、中国移动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国华、中国科学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姚晓婧、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夏俊杰等相关领导圆桌研讨。
黄立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软通动力在“双碳”领域的布局和进展。他表示,作为国内领先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软通动力一向关注数字技术对绿色经济的使能,并在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积极推进相关数字技术的应用。目前,依托能源行业的沉淀和积累,软通动力凭借其咨询和行业解决方案、丰富的行业经验、专业的团队、先进的技术已在数字能源领域有所成果,并全面布局能源互联网新生态。
未来,公司仍将坚持以数字化创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区块链、5G、信息安全领域等),助力客户低碳战略下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双碳”战略的落地。同时,软通动力也将响应“双碳”目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可持续的ESG发展体系,共创绿色文化,与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共同追求卓越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数据中心分类对企业选择合适设施至关重要。不同类型数据中心在可用性、运行时间和特殊服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分类方法包括:层级系统(Tier I-IV)评估可靠性和冗余度;功率容量以兆瓦为单位衡量规模;可持续性认证如LEED标准;服务模式区分私有和托管设施;规模分类涵盖超大规模、传统、模块化和微型数据中心。理解这些分类体系有助于企业根据业务需求、性能期望和预算约束做出明智决策。
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革命性的AI技术,能够仅通过音频生成高度逼真的说话视频。滑铁卢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Audio2Photoreal系统巧妙结合了深度学习、扩散模型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声音到面部动作的精准转换。该技术在影视制作、在线教育、新闻媒体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大幅降低视频制作成本和门槛。虽然仍面临计算资源需求高、隐私安全等挑战,但其突破性创新为未来视频内容创作开辟了全新路径。
2025年,企业数据平台已成为业务运营的核心支撑,随着AI深度融入日常工作流程,企业对清洁、易用的实时数据需求激增。Apache Iceberg和Delta Lake等开放格式正在打破供应商锁定,统一平台将编排、治理和元数据管理集成一体。主要厂商纷纷推出AI原生功能,支持混合云和边缘部署。预测显示,企业数据平台市场将从2025年的1113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243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8%。
腾讯和深圳大学联合开发的多视角语言理解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创新的训练方法让人工智能具备接近人类水平的语言理解能力。系统能准确识别讽刺、情感变化等复杂语言现象,在多项测试中表现优异,已在客服、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始应用,未来有望广泛改善人机交互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