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诞生的那一刻起,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统计和预测,分析未来会有哪些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从流水线工人到电话客服,从文稿校对到财务会计,在AI刚出现的那些年里,人类的岗位焦虑还停留在这些基础又琐碎的工种上,那时大家心里似乎还有一条底线——只要从事创造类的工作,自己就不会被机器取代。然而,随着技术发展逐渐从分析型AI(Analytical AI)迭代到创造型AI(Generative AI),机器们也开始生成本不存在的新事物——写诗、绘画、开发游戏。
对于计算机来说,内容=信息(数据)+载体(音频、视频、文字等),只要输入信息,选好载体,AIGC就能自动生成与之对应的内容。
什么是AIGC?
AIGC( AI Generated Content)是利用人工智能来生成你所需要的内容,GC的意思是创作内容。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中,比较熟知的还有PGC,是专业人员用来创作内容;UGC是用户自己创造内容,顾名思义AIGC是利用人工智能来创造内容。
例如现在比较爆火的ChatGPT就是AIGC这个大赛道里下面的一个相对于很成功的产品,一经上线席卷全球,短短一个月突破1亿月活跃用户
除了以ChatGpt作为代表的问答领域,AIGC在其他领域也推出了许多优秀的产品。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就是AI绘画领域,AI会根据你的指令绘画出你想要的图片。
目前,AIGC赛道已成为目前最热门新风口,各大厂纷纷布局。
AIGC发展历程
追溯到2014年,“对抗生成网络”GAN的提出成为当年各大厂大热的深度学习模型,现在看来这也可以算作AIGC最早的实用框架。
在2021 年之前,AIGC生成的主要还是文字(代写文章),而新一代模型可以处理的格式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作等等。可以在创意、表现力、迭代、传播、个性化等方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2022 年 AIGC 发展速度惊人,年初还处于技艺生疏阶段,几个月之后就达到专业级别,产品成果也足以以假乱真。
游戏产业与AIGC技术的结合与未来展望
上一轮AI带给我们的震撼可能要回溯到2016年,谷歌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但在惊叹过后,大家发现AlphaGo在围棋领域的突破可能只是一次“科技炫技”,其本身并没有创造出太多的产业价值。
苏剑锋意识到AIGC背后的核心技术是生成式AI,不再只是分析,而是开始尝试创造新的东西。这一次以AI作画为代表的AIGC的出圈不止是“科技炫技”,更代表着未来的先进生产力。预见到由AI创造的内容将从研发阶段转变为核心业务的一部分。
早在2021年,IFUN GAMES董事长苏剑锋就带领团队投身于AIGC的研究领域,倡导研发团队运用AI作画,制作人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描述来生成与之相应的图像,而且随着文字描述的颗粒度不断细化,生成的图像也越来越精准。AIGC,它可以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成本,千百倍的生产速度,创造出有独特价值和独立视角的内容,这绝对会为内容生产领域带来巨大变革。 在AIGC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快速的创造出有质量的内容,无论是内容创造者还是内容消费者都将显著受益。而IFUN GAMES所处的游戏产业正是一个连接内容创造者和内容消费者的桥梁。
因此苏剑锋坚定的相信AIGC的成熟将会大大节省了人工消耗,借助AI突破游戏生产环节的枷锁,无限的应用力,想象力,使游戏产业有着神速的发展,高效率产生高质量的内容。
AI抢饭碗?
从去年开始,AIGC 就始终是热议的话题之一,DALL-E 2、Stable Diffusion 还有 ChatGPT 不断刷新大众对 AI 的认知。
尤其是今年大火的CharGPT让一系列岗位实实在在感受到AI带来的直接冲击。这一系例岗位包括但不限于客户支持,论文作者,出庭律师,插画师,讲稿撰写等等。
而伴随着更多 AI 的出现与改进,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职位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变化不会一跃而成,但就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那句——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 10 年的变革。
事实已经发生,不论喜欢与否,我们都无法逃避 AI 带来的切身影响。
IFUN GAMES董事长建议:当AI的趋势如同浪潮,不断向前,与其抵抗浪潮,不如拥抱时代,找到新的立身之本。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