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幻片《流浪地球2》的热映,“数字生命”引发热议。其中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和他的女儿图丫丫,都相继以“数字生命”的形式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和“使命”。那么电影中的“数字生命”是真实存在的吗?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呢?
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博士受邀接受上海科普《魔都科学目录》的访谈,对《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场景和“数字生命”进行了科普。陶虎表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硬核的科幻电影爱好者,他很喜欢《流浪地球2》中的科幻场景。无论是电影中呈现的机械场景,亦或是数字生命场景,都很真实。电影里的想象力,超前于当下的科研工作者的想象力,是值得科研工作者去思考的,包括对人体的思考、对地球的思考,甚至是对宇宙的思考。
陶虎透露,他一生痴迷于两件事情:一个是非常大的宇宙,是无限空间的放大;另一个非常小的人的大脑。这两个事情是最复杂、联系最广但又最神奇的事,是值得去探索的秘境。
数字生命的两种路线:生命的数字化和数字的生命化
陶虎认为,数字生命是“数字”和“生命”是两个概念的结合,到底是生命的数字化?还是数字演化成生命特征?这是两种不同的路线,可以是并行的,也可以是串行。通过数字方式去推演人的思考、习惯、经历、繁衍等,虚拟化、数字化人的一生,《流浪地球2》图丫丫的角色就是这一路线。陶虎继续解释道,近期很火的ChatGPT也是数字的生命化的体现。通过大数据的不停地演算,来试图形成一个好像是有生命的人,跟你在交流、对话。
不同于数字的生命化,生命的数字化中的人是真实存在的,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将意识、记忆、知识等提取出来,进行数字化存储,最后再进行数字孪生,或人机交融。陶虎认为,这一路线将是未来的趋势。
生命的数字化可以通过脑接机口技术来实现
目前,陶虎及其团队研究的就是第二条路线:数字的生命化。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大脑神经信号的采集与编解码,甚至是反过来调控大脑,以此来达到跟外界信息交互的效果,形成双向闭环。
所谓脑机接口技术,其实就是我们人类大脑跟外界世界信息交互的一个通道。通过检测神经信号,然后做一个神经编解码,把意识解码出来,再传递给外面。其中的核心是如何精确地检测到大脑的神经活动?相较于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植入式脑机接口在神经信号的采集和调控的精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当谈及电影中的伦理问题,陶虎表示,伦理管控不应是科技进步的阻力,科技发展不该是伦理失控的借口。数字永生也许并不是人类能达到最高的一个境界,只有保留了人的存在才有无限探索的可能,未来,也会出现更尖端的科技去做更好的探索。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西部数据首席产品与工程官Ahmed Shihab表示,公司HAMR技术进展顺利,OptiNAND能提供容量优势。HAMR技术物理原理已突破,正进行制造工艺优化。相比希捷10盘片技术,西数11盘片设计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可更快推向市场。OptiNAND结合UltraSMR算法可实现更高单盘容量。公司采取保守策略,注重可靠性,客户已完成相关软件认证。硬盘在数据经济中仍是基础,在视频监控等写密集型应用中具备成本和耐久性优势。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一旦人工智能达到通用智能(AGI)或超级智能(ASI)水平,人类将无法逆转回传统AI。AGI与人类智力相当,ASI则超越人类智慧。由于人类会对此类AI产生依赖,且AGI/ASI具备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全球禁令、内置终止开关或控制措施都难以有效阻止。AI末日论者担心existential风险,而AI加速主义者认为将解决人类问题。唯一可能的逆转机会是AGI/ASI主动选择关闭自己以拯救人类。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