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授牌暨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入驻仪式”在西安经开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西安经开区管委会原副主任蔺建文、广联达董事长刁志中分别致辞,政府和行管领导、企业家、行业专家和学者分别在线上线下参加庆祝仪式。

2016年,广联达在行业内首次提出“数字建筑”理念,此后,广联达不断开拓实践,深化数字建筑内涵。本次启用的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是一幢集绿色、节能、健康、智能于一身的数字研发大楼,历时三年打造完成,是广联达在数字建筑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实践,标志着广联达数字建筑发展迈入新台阶,助力西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为陕西省数字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联达董事长刁志中在致辞中表示,广联达将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建成了一座绿色节能、健康舒适、数字智能的特色大厦。广联达躬身入局,既做数字化的使能者,更是实践者,正是通过一座又一座自有楼宇的自建自营过程,深入探索和创新,并亲身率先大胆实践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找到和总结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广联达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样板案例,并将其平台化,从而使能整个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打造数字建筑标杆,引领创新示范
西安经开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作为新型数字建筑样板工程已成为当地醒目的新地标。活动当日,在嘉宾剪彩等欢庆仪式之后,嘉宾代表们步入大楼进行参观,近距离感受数字建筑的独到之处。
大楼外观整体色调以砖红色与科技灰为主,兼具科技感与设计感,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包含地下3层与地上12层,内部配套自动化智能办公设备,满足员工日常工作、休闲等个性化需求,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做到建筑能源的自制化,实现绿色节能,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建设。

剪彩现场
据了解,该项目将广联达多年建设项目管理实践经验与数字建筑理念、IPD交付模式、精益建造思想、BIM等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涵盖项目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利用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技术支撑的创新组织、生产以及数字化应用交付模式为建设理念,实现了集成交付模式、精益建造以及数字建造平台应用三方面的有效创新,最终实现工业级品质交付。
具体来看,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在多个领域率先开展了数字化的创新与实践,并取得诸多成效。首先,该项目数字化集成交付是当前行业内的新突破,打破了传统项目总包与分包的合作模式,实现了项目各参与方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使项目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有效节约了项目成本并保证项目的进度、质量与安全。同时,在建造过程中,项目借鉴制造业经验,引入精益建造理念,实践了工序级数字化精益建造,完成项目排程交付工序21000个,建立了680个工序标准,并将线上数字虚拟建造与线下精益实体建造相结合,致力于实施数字孪生、虚实联动的数字化建造。此外,广联达在项目落地实践过程中研发整合了多款数字建造平台、系统和工具,实现了设计施工一体、现场工厂一体、虚体实体一体等,并实践了塔吊等智能监测、智能安全帽等智慧工地的一系列智能化设施设备及软硬件应用,全程采用BIM等数字化技术赋能智能管理与数字建造,为我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授牌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贡献智慧力量
除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以外,备受行业瞩目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的启动,同样意义非凡。在本次入驻仪式上,国家数字建造创新中心正式为该实验室授牌。

授牌现场
据了解,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为我国数字建造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突破数字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核心使命,为推动中国建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作为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的共建单位,广联达参与关键技术共性实验室合作,牵头组建“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未来,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将围绕基于系统工程的数字项目集成管理PaaS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为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建造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撑,为西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落地提供智慧力量。
依托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广联达将发挥长期的技术积淀和人才优势,与华中科技大学强强合作,以更大力度服务国家重大科研攻关,加快数字建筑软件研发创新,致力于建成国际领先、持续创新的数字建筑软件实验室,为“数字强国”建设贡献广联达的力量。
通过深入的参观与沟通交流,在活动的最后,嘉宾代表对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的数字化建造理念与交付成果均表示高度认同与充分肯定,同时对实验室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对广联达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表达殷切期望。未来,广联达将进一步发挥广联达(西安)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启新型数字建筑发展新征程,为全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关键系统越来越依赖AI、自动化和行为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95%的数据泄露源于人为错误,64%的网络事件由员工失误造成。虽然先进的网络防御技术不断发展,但人类判断仍是最薄弱环节。网络韧性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人员和战略需求。建立真正的韧性需要机器精确性与人类判断力的结合,将信任视为战略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并将网络韧性提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
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了Uni-MMMU基准测试,专门评估AI模型的理解与生成协同能力。该基准包含八个精心设计的任务,要求AI像人类一样"边看边想边画"来解决复杂问题。研究发现当前AI模型在这种协同任务上表现不平衡,生成能力是主要瓶颈,但协同工作确实能提升问题解决效果,为开发更智能的AI助手指明了方向。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担心机器会背叛创造者。近期AI事件包括数据泄露、自主破坏行为和系统追求错误目标,暴露了当前安全控制的弱点。然而这种结果并非不可避免。AI由人类构建,用我们的数据训练,在我们设计的硬件上运行。人类主导权仍是决定因素,责任仍在我们。
360 AI Research团队发布的FG-CLIP 2是一个突破性的双语精细视觉语言对齐模型,能够同时处理中英文并进行精细的图像理解。该模型通过两阶段训练策略和多目标联合优化,在29个数据集的8类任务中均达到最先进性能,特别创新了文本内模态对比损失机制。团队还构建了首个中文多模态评测基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为智能商务、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应用开辟新可能。